当前位置:  操作系统/服务器>linux
本页文章导读:
    ▪vim配色方案详解      注意: vi != vim 只有在系统中添加别名它们后才相等,建议使用命令vim。 1. 在 .bashrc 中添加:   代码如下: export TERM=xterm-color 2. 下载配色方案: vim站点提供下载: http://www.vim.org/scripts/script_search_r.........
    ▪vmstat命令详解      vmstat命令详解 代码如下: Vmstat procs -----------memory----------       ---swap--   -----io----       --system--   -----cpu------         r b   swpd   free    buff       cache   si   so      bi .........
    ▪make和makefile详解          使用make工具,可以将大型的开发项目分解成为多个更易于管理的模块,对于一个包括几百个源文件的应用程序,使用make和makefile工具就可以简洁明快地理顺各个源文件之间纷繁复杂的相.........

[1]vim配色方案详解
    来源: 互联网  发布时间: 2013-12-24

注意: vi != vim 只有在系统中添加别名它们后才相等,建议使用命令vim。

1. 在 .bashrc 中添加:  

代码如下:
export TERM=xterm-color

2. 下载配色方案:
vim站点提供下载:
http://www.vim.org/scripts/script_search_results.php?keywords=&script_type=color+scheme&order_by=rating&direction=descending&search=search

3. 把下载下来的 .vim 文件放在 “/usr/share/vim/vim73/colors/” 目录或者放在 “~/.vim/colors/”目录下,后者如果不存在可以自己建一个。

4. 在 “~/.vimrc” 文件中添加下面一行,重新打开一个vim就可以了。
colorscheme 配色方案名称,如:
colorscheme peachpuff    (shell中我使用该配色-vim中已自带了)

5. 另外,可以用一个插件 “Color Scheme Explorer” (下载地址:http://www.vim.org/scripts/script.php?script_id=1298)来帮你选择喜欢的配色。
把解压后的文件放到 “~/.vim/plugin/” 下,在vim中输入下面的命令:
:ColorSchemeExplorer
会列出上面两个colors目录中的所有配色文件,按”回车”来选择一个方案来test就可以了。

6. 为何更改配色方案不成功?
在选择配色方案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更改后的配色和目标配色不一致,或者说色调非常难看,那么在 “~/.vimrc” 中添加下面一行就可以了。
这个用来指定配色方案是256色。
set t_Co=256

7. 补充说明:  

代码如下:
[root@www ~]# vim ~/.vimrc
"这个档案的双引号 (") 是注解
set hlsearch            "高亮度反白
set backspace=2         "可随时用倒退键刪除
set autoindent          "自动缩排
set ruler               "可显示最後一行的状态
set showmode            "左下角那一行的状态
set nu                  "可以在每一行的最前面显示行号啦!
set bg=dark             "显示不同的底色色調
syntax on               "進行語法檢驗,顏色显示。

8. vim配色样例,执行如下命令即可。  

代码如下:
echo "colorscheme peachpuff" >~/.vimrc
echo "syntax on >>~/.vimrc
echo "set t_Co=256 >>~/.vimrc

    
[2]vmstat命令详解
    来源: 互联网  发布时间: 2013-12-24

vmstat命令详解

代码如下:
Vmstat
procs -----------memory----------       ---swap--   -----io----       --system--   -----cpu------
        r b   swpd   free    buff       cache   si   so      bi    bo         in   cs          us sy id wa st
        2 0   88   199564 134860 1175252   0    0        0   352        9323 10496     8 6   85 0 0

以上结果的解释:
procs
r 列表示运行和等待cpu时间片的进程数,如果长期大于1,说明cpu不足,需要增加cpu。
b 列表示在等待资源的进程数,比如正在等待I/O、或者内存交换等。

memory
swpd 切换到内存交换区的内存数量(k表示)。如果swpd的值不为0,或者比较大,比如超过了100m,只要si、so的值长期为0,系统性能还是正常
free 当前的空闲页面列表中内存数量(k表示)
buff 作为buffer cache的内存数量,一般对块设备的读写才需要缓冲。
cache: 作为page cache的内存数量,一般作为文件系统的cache,如果cache较大,说明用到cache的文件较多,如果此时IO中bi比较小,说明文件系统效率比较好。

swap
si 由内存进入内存交换区数量。
so由内存交换区进入内存数量。

IO
bi 从块设备读入数据的总量(读磁盘)(每秒kb)。
bo 块设备写入数据的总量(写磁盘)(每秒kb)
这里我们设置的bi+bo参考值为1000,如果超过1000,而且wa值较大应该考虑均衡磁盘负载,可以结合iostat输出来分析。

system 显示采集间隔内发生的中断数
in 列表示在某一时间间隔中观测到的每秒设备中断数。
cs列表示每秒产生的上下文切换次数,如当 cs 比磁盘 I/O 和网络信息包速率高得多,都应进行进一步调查。

cpu 表示cpu的使用状态
us 列显示了用户方式下所花费 CPU 时间的百分比。us的值比较高时,说明用户进程消耗的cpu时间多,但是如果长期大于50%,需要考虑优化用户的程序。
sy 列显示了内核进程所花费的cpu时间的百分比。这里us + sy的参考值为80%,如果us+sy 大于 80%说明可能存在CPU不足。
wa 列显示了IO等待所占用的CPU时间的百分比。这里wa的参考值为30%,如果wa超过30%,说明IO等待严重,这可能是磁盘大量随机访问造成的,也可能磁盘或者磁盘访问控制器的带宽瓶颈造成的(主要是块操作)。
id 列显示了cpu处在空闲状态的时间百分比

 vmstat命令输出分成六个部分:
  (1)进程procs:
  r:在运行队列中等待的进程数 。
  b:在等待io的进程数 。
  (2)内存memoy:
  swpd:现时可用的交换内存(单位KB)。
  free:空闲的内存(单位KB)。
  buff: 缓冲去中的内存数(单位:KB)。
  cache:被用来做为高速缓存的内存数(单位:KB)。
  (3) swap交换页面
  si: 从磁盘交换到内存的交换页数量,单位:KB/秒。
  so: 从内存交换到磁盘的交换页数量,单位:KB/秒。
  (4) io块设备:
  bi: 发送到块设备的块数,单位:块/秒。
  bo: 从块设备接收到的块数,单位:块/秒。
  (5)system系统:
  in: 每秒的中断数,包括时钟中断。
  cs: 每秒的环境(上下文)切换次数。
  (6)cpu中央处理器:
  cs:用户进程使用的时间 。以百分比表示。
  sy:系统进程使用的时间。 以百分比表示。
  id:中央处理器的空闲时间 。以百分比表示。

  如果 r经常大于 4 ,且id经常小于40,表示中央处理器的负荷很重。
如果bi,bo 长期不等于0,表示物理内存容量太小。

vmstat输出时间标示.

代码如下:
vmstat 1 1 | awk '{print system("date +%H:%M:%S"),$0}'

vmstat:报告关于内核进程,虚拟内存,磁盘,cpu的的活动状态的工具
主要有几个用法:
1.vmstat 间隔 测试数量
输出如下  

代码如下:

kthr     memory   page faults cpu
-----   -----------   ------------------------ ------------ -----------
r b avm fre re pi po fr sr cy in sy cs us sy id wa
0 0 26258 18280 0 0 0 7 20 0 127 227 64 1 2 96 1

procs -----------memory----------        ---swap-- -----io---- --system--          -----cpu------
        r b    swpd   free   buff cache            si   so      bi    bo       in   cs             us sy id wa st

4 0     88 336220 255096 934424       0    0     0     0      11415 15111      10 9 82 0 0
       4 0     88 336344 255096 934424       0    0     0    12     12621 17560      11 10 79 0 0
       3 0     88 336220 255100 934460       0    0     0   268    12245 16786      12 10 78 0 0
 

其中:
    kthr--内核进程的状态
--r 运行队列中的进程数,在一个稳定的工作量下,应该少于5 (r <5)
--b 等待队列中的进程数(等待I/O),通常情况下是接近0的. (b=0)

memory--虚拟和真实内存的使用信息
--avm 活动虚拟页面,在进程运行中分配到工作段的页面空间数.
--fre 空闲列表的数量.一般不少于120,当fre少于120时,系统开始自动的kill进程去释放

free list
page--页面活动的信息
--re 页面i/o的列表
--pi 从页面输入的页(一般不大于5)
--po 输出到页面的页
--fr 空闲的页面数(可替换的页面数)
--sr 通过页面置换算法搜索到的页面数
--cy 页面置换算法的时钟频率

faults--在取样间隔中的陷阱及中断数
--in 设备中断
--sy 系统调用中断
--cs 内核进程前后交换中断

cpu--cpu的使用率
--us 用户进程的时间
--sy 系统进程的时间
--id cpu空闲的时间
--wa 等待i/o的时间

一般us+sy 在单用户系统中不大于90,在多用户系统中不大于80.
wa时间一般不大于40.
2.vmstat -s
现实系统自初始化以来的页面信息.

top是给Linux设计的。在FreeBSD VM里面的Free概念和其他OS完全不同,使用top查看Free内存对于FreeBSD来说可以说没什么意义。正确的方法是看vmstat。

代码如下:

# vmstat
procs    memory    page                disk faults    cpu
r b w     avm fre   flt   re   pi   po   fr   sr ad0 in sy   cs us sy id
0 2 1   270512   20316 30 0 0 0   26 5 1223 1589 98 593   1   1 99

最好使用vmstat t [n]命令,例如 vmstat 5 5,表示在T(5)秒时间内进行N(5)次采样。如果只使用vmstat,无法反映真正的系统情况。
procs:
r-->在运行的进程数
b-->在等待io的进程数(等待i/o,paging等等)
w-->可以进入运行队列但被替换的进程

memoy(以k为单位,包括虚拟内核和真实内存,正在运行或最近20秒在运行的进程所用的虚拟内存将被视为active)
avm-->活动的虚拟内存
free-->空闲的内存

pages(统计错误页和活动页,每5秒平均一下,以秒为单位给出数值)
flt-->错误页总数
re-->回收的页面
pi-->进入页面数
po-->出页面数
fr-->空余的页面数
sr-->每秒通过时钟算法扫描的页面

disk 显示每秒的磁盘操作(磁盘名字的前两个字母加数字,默认只显示两个磁盘,如果有多的,可以加-n来增加数字或在命令行下把磁盘名都填上。)
fault 显示每秒的中断数
in-->设备中断
sy-->系统中断
cy-->cpu交换
cpu 表示cpu的使用状态
cs-->用户进程使用的时间
sy-->系统进程使用的时间
id-->cpu空闲的时间
解释:
如果 r经常大于 4 ,且id经常少于40,表示cpu的负荷很重。
如果pi,po 长期不等于0,表示内存不足。
如果disk 经常不等于0, 且在 b中的队列 大于3, 表示 io性能不好。

Procs
  r: 等待运行的进程数 b: 处在非中断睡眠状态的进程数 w: 被交换出去的可运行的进程数。此数由 linux 计算得出,但 linux 并不耗尽交换空间

Memory

swpd: 虚拟内存使用情况,单位:KB
  free: 空闲的内存,单位KB
  buff: 被用来做为缓存的内存数,单位:KB
  Swap
  si: 从磁盘交换到内存的交换页数量,单位:KB/秒
  s 从内存交换到磁盘的交换页数量,单位:KB/秒
  IO
  bi: 发送到块设备的块数,单位:块/秒
  b 从块设备接收到的块数,单位:块/秒
  System
  in: 每秒的中断数,包括时钟中断
  cs: 每秒的环境(上下文)切换次数
  CPU
  按 CPU 的总使用百分比来显示
  us: CPU 使用时间
  sy: CPU 系统使用时间
  id: 闲置时间
  准测
  r<5,b≈0,

  如果fre对于page列,re,pi,po,cy维持于比较稳定的状态,PI率不超过5,如果有pagin发生,那么关联页面必须先进行pageout在内存相对紧张的环境下pagein会强制对不同的页面进行steal操作。如果系统正在读一个大批的永久页面,你也许可以看到po和pi列会出现不一致的增长,这种情景并不一定表明系统负载过重,但是有必要对应用程序的数据访问模式进行见检查。在稳定的情况下,扫描率和重置率几乎相等,在多个进程处理使用不同的页面的情况下,页面会更加不稳定和杂乱,这时扫描率可能会比重置率高出。

  faults列,in,sy,cs会不断跳跃,这里没有明确的限制,唯一的就是这些值最少大于100 cpu列,us,sys,id和wa也是不确定的,最理想的状态是使cpu处于100%工作状态,单这只适合单用户的情况下。

  如果在多用户环境中us+sys》80,进程就会在运行队列中花费等待时间,响应时间和吞吐量就会下降。wa>40表明磁盘io没有也许存在不合理的平衡,或者对磁盘操作比较频繁,vmstat各项:
procs: r-->在运行队列中等待的进程数 b-->在等待io的进程数 w-->可以进入运行队列但被替换的进程
memoy swap-->现时可用的交换内存(k表示) free-->空闲的内存(k表示)
pages re--》回收的页面
mf--》非严重错误的页面
pi--》进入页面数(k表示)
po--》出页面数(k表示)
fr--》空余的页面数(k表示)
de--》提前读入的页面中的未命中数
sr--》通过时钟算法扫描的页面 disk 显示每秒的磁盘操作。 s表示scsi盘,0表示盘号 fault 显示每秒的中断数
in--》设备中断
sy--》系统中断
cy--》cpu交换 cpu 表示cpu的使用状态
cs--》用户进程使用的时间
sy--》系统进程使用的时间
id--》cpu空闲的时间

  如果 r经常大于 4 ,且id经常少于40,表示cpu的负荷很重。
  如果pi,po 长期不等于0,表示内存不足。
  如果disk 经常不等于0, 且在 b中的队列 大于3, 表示 io性能不好。

  Linux在具有高稳定性、可靠性的同时,具有很好的可伸缩性和扩展性,能够针对不同的应用和硬件环境调整,优化出满足当前应用需要的最佳性能。因此企业在维护Linux系统、进行系统调优时,了解系统性能分析工具是至关重要的。

  在Linux下有很多系统性能分析工具,比较常见的有top、free、ps、time、timex、uptime等。下文将介绍几个较为重要的性能分析工具vmstat、iostat和sar及其使用。

  用vmstat监视内存使用情况

  vmstat是Virtual Meomory Statistics(虚拟内存统计)的缩写,可对操作系统的虚拟内存、进程、CPU活动进行监视。它是对系统的整体情况进行统计,不足之处是无法对某个进程进行深入分析。

  vmstat的语法如下:  vmstat [-V] [-n] [delay [count]]

  其中,-V表示打印出版本信息;-n表示在周期性循环输出时,输出的头部信息仅显示一次;delay是两次输出之间的延迟时间;count是指按照这个时间间隔统计的次数。对于vmstat输出各字段的含义,可运行man vmstat查看。

  用iostat监视I/O子系统情况

  iostat是I/O statistics(输入/输出统计)的缩写,iostat工具将对系统的磁盘操作活动进行监视。它的特点是汇报磁盘活动统计情况,同时也会汇报出CPU使用情况。同vmstat一样,iostat也有一个弱点,就是它不能对某个进程进行深入分析,仅对系统的整体情况进行分析。

  iostat的语法如下:iostat [ -c | -d ] [ -k ] [ -t ] [ -V ] [ -x [ device ] ] [ interval [ count ] ]

  其中,-c为汇报CPU的使用情况;-d为汇报磁盘的使用情况;-k表示每秒按kilobytes字节显示数据;-t为打印汇报的时间;-v表示打印出版本信息和用法;-x device指定要统计的设备名称,默认为所有的设备;interval指每次统计间隔的时间;count指按照这个时间间隔统计的次数。

  iostat一般的输出格式如下:  

代码如下:
Linux 2.4.18-18smp (builder.linux.com) 2003年03月07日
avg-cpu: %user   %nice    %sys   %idle
           4.81    0.01    1.03   94.15
Device:            tps   Blk_read/s   Blk_wrtn/s   Blk_read   Blk_wrtn
dev3-0           30.31      1117.68       846.52   16104536   12197374
dev3-1            7.06       229.61        40.40    3308486     582080

  对于输出中各字段的含义,iostat的帮助中有详细的说明。

  使用sar进行综合分析

  表1 sar参数说明

  选项 功能

  -A 汇总所有的报告

  -a 报告文件读写使用情况

  -B 报告附加的缓存的使用情况

  -b 报告缓存的使用情况

  -c 报告系统调用的使用情况

  -d 报告磁盘的使用情况

  -g 报告串口的使用情况

  -h 报告关于buffer使用的统计数据

  -m 报告IPC消息队列和信号量的使用情况

  -n 报告命名cache的使用情况

  -p 报告调页活动的使用情况

  -q 报告运行队列和交换队列的平均长度

  -R 报告进程的活动情况

  -r 报告没有使用的内存页面和硬盘块

  -u 报告CPU的利用率

  -v 报告进程、i节点、文件和锁表状态

  -w 报告系统交换活动状况

  -y 报告TTY设备活动状况

  sar是System Activity Reporter(系统活动情况报告)的缩写。顾名思义,sar工具将对系统当前的状态进行取样,然后通过计算数据和比例来表达系统的当前运行状态。它的特点是可以连续对系统取样,获得大量的取样数据;取样数据和分析的结果都可以存入文件,所需的负载很小。sar是目前Linux上最为全面的系统性能分析工具之一,可以从14个大方面对系统的活动进行报告,包括文件的读写情况、系统调用的使用情况、串口、CPU效率、内存使用状况、进程活动及IPC有关的活动等,使用也是较为复杂。

  sar的语法如下:sar [-option] [-o file] t [n]

  它的含义是每隔t秒取样一次,共取样n次。其中-o file表示取样结果将以二进制形式存入文件file中。

  另一种语法如下:sar [-option] [-s time] [-e time] [-i sec] [-f file]

  含义是表示从file文件中取出数据,如果没有指定-f file,则从标准数据文件/var/adm/sa/sadd取数据,其中dd表示当前天。另外,-s time表示起始时间;-e time表示停止时间;-i sec表示取样的时间间隔,如果不指定则表示取文件中所有的数据。对于具体的选项参见表1。

一般它与-q和-u联合使用,以便对每个CPU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比如运行如下命令:  

代码如下:
sar -q -u 5 1

将输出如下:

代码如下:
Linux 2.4.18-18smp (builder.linux.com)        2003年03月07日
09时46分16?      CPU     %user     %nice   %system     %idle
09时46分21?      all      0.20      0.00      0.00     99.80
09时46分16? runq-sz plist-sz   ldavg-1   ldavg-5
09时46分21?        0        91      0.00      0.00
Average:          CPU     %user     %nice   %system     %idle
Average:          all      0.20      0.00      0.00     99.80
Average:      runq-sz plist-sz   ldavg-1   ldavg-5
Average:            0        91      0.00      0.00

由于sar命令太复杂,只有通过熟练使用才能了解每个选项的含义,对于sar输出中每个字段的含义运行man sar命令可以得到详细的解释。


    
[3]make和makefile详解
    来源: 互联网  发布时间: 2013-12-24

    使用make工具,可以将大型的开发项目分解成为多个更易于管理的模块,对于一个包括几百个源文件的应用程序,使用make和makefile工具就可以简洁明快地理顺各个源文件之间纷繁复杂的相互关系。如此多的源文件,如果每次都要键入gcc命令进行编译的话,对程序员来说简直就是一场灾难。而make工具则可自动完成编译工作,并且可以只对程序员在上次编译后修改过的部分进行编译。因此,有效的利用make和makefile工具可以大大提高项目开发的效率。同时掌握make和makefile之后,您也不会再面对着Linux下的应用软件手足无措了。

  这里向大家详细介绍一下make及其描述文件makefile。

  Makefile文件

  Make工具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功能就是通过makefile文件来描述源程序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自动维护编译工作。而makefile 文件需要按照某种语法进行编写,文件中需要说明如何编译各个源文件并连接生成可执行文件,并要求定义源文件之间的依赖关系。makefile 文件是许多编译器--包括 Windows NT 下的编译器--维护编译信息的常用方法,只是在集成开发环境中,用户通过友好的界面修改 makefile 文件而已。

  在 UNIX 系统中,习惯使用 Makefile 作为 makfile 文件。如果要使用其他文件作为 makefile,则可利用类似下面的 make 命令选项指定 makefile 文件:

  $ make -f Makefile.debug

  例如,一个名为prog的程序由三个C源文件filea.c、fileb.c和filec.c以及库文件LS编译生成,这三个文件还分别包含自己的头文件a.h 、b.h和c.h。通常情况下,C编译器将会输出三个目标文件filea.o、fileb.o和filec.o。假设filea.c和fileb.c都要声明用到一个名为defs的文件,但filec.c不用。即在filea.c和fileb.c里都有这样的声明:

  #include "defs"

  那么下面的文档就描述了这些文件之间的相互联系:
  #It is a example for describing makefile
  prog : filea.o fileb.o filec.o
  cc filea.o fileb.o filec.o -LS -o prog
  filea.o : filea.c a.h defs
  cc -c filea.c
  fileb.o : fileb.c b.h defs
  cc -c fileb.c
  filec.o : filec.c c.h
  cc -c filec.c

  这个描述文档就是一个简单的makefile文件。

  从上面的例子注意到,第一个字符为 # 的行为注释行。第一个非注释行指定prog由三个目标文件filea.o、fileb.o和filec.o链接生成。第三行描述了如何从prog所依赖的文件建立可执行文件。接下来的4、6、8行分别指定三个目标文件,以及它们所依赖的.c和.h文件以及defs文件。而5、7、9行则指定了如何从目标所依赖的文件建立目标。

  当filea.c或a.h文件在编译之后又被修改,则 make 工具可自动重新编译filea.o,如果在前后两次编译之间,filea.C 和a.h 均没有被修改,而且 test.o 还存在的话,就没有必要重新编译。这种依赖关系在多源文件的程序编译中尤其重要。通过这种依赖关系的定义,make 工具可避免许多不必要的编译工作。当然,利用 Shell 脚本也可以达到自动编译的效果,但是,Shell 脚本将全部编译任何源文件,包括哪些不必要重新编译的源文件,而 make 工具则可根据目标上一次编译的时间和目标所依赖的源文件的更新时间而自动判断应当编译哪个源文件。

  Makefile文件作为一种描述文档一般需要包含以下内容:
  宏定义
  源文件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可执行的命令

  Makefile中允许使用简单的宏指代源文件及其相关编译信息,在Linux中也称宏为变量。在引用宏时只需在变量前加$符号,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变量名的长度超过一个字符,在引用时就必须加圆括号()。

  下面都是有效的宏引用:
  $(CFLAGS)
  $2
  $Z
  $(Z)

  其中最后两个引用是完全一致的。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宏的预定义变量,在Unix系统中,$*、$@、$?和$<四个特殊宏的值在执行命令的过程中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而在GNU make中则定义了更多的预定义变量。关于预定义变量的详细内容,宏定义的使用可以使我们脱离那些冗长乏味的编译选项,为编写makefile文件带来很大的方便。
  # Define a macro for the object files
  OBJECTS= filea.o fileb.o filec.o
  # Define a macro for the library file
  LIBES= -LS
  # use macros rewrite makefile
  prog: $(OBJECTS)
  cc $(OBJECTS) $(LIBES) -o prog
  ……
  此时如果执行不带参数的make命令,将连接三个目标文件和库文件LS;但是如果在make命令后带有新的宏定义:
  make "LIBES= -LL -LS"

  则命令行后面的宏定义将覆盖makefile文件中的宏定义。若LL也是库文件,此时make命令将连接三个目标文件以及两个库文件LS和LL。

  在Unix系统中没有对常量NULL作出明?返亩ㄒ澹?虼宋颐且?ㄒ錘ULL字符串时要使用下述宏定义:
  STRINGNAME=

  Make命令

  在make命令后不仅可以出现宏定义,还可以跟其他命令行参数,这些参数指定了需要编译的目标文件。其标准形式为:
  target1 [target2 …]:[:][dependent1 …][;commands][#…]
  [(tab) commands][#…]

  方括号中间的部分表示可选项。Targets和dependents当中可以包含字符、数字、句点和"/"符号。除了引用,commands中不能含有"#",也不允许换行。

  在通常的情况下命令行参数中只含有一个":",此时command序列通常和makefile文件中某些定义文件间依赖关系的描述行有关。如果与目标相关连的那些描述行指定了相关的command序列,那么就执行这些相关的command命令,即使在分号和(tab)后面的aommand字段甚至有可能是NULL。如果那些与目标相关连的行没有指定command,那么将调用系统默认的目标文件生成规则。

  如果命令行参数中含有两个冒号"::",则此时的command序列也许会和makefile中所有描述文件依赖关系的行有关。此时将执行那些与目标相关连的描述行所指向的相关命令。同时还将执行build-in规则。

  如果在执行command命令时返回了一个非"0"的出错信号,例如makefile文件中出现了错误的目标文件名或者出现了以连字符打头的命令字符串,make操作一般会就此终止,但如果make后带有"-i"参数,则make将忽略此类出错信号。

  Make命本身可带有四种参数:标志、宏定义、描述文件名和目标文件名。其标准形式为:
  Make [flags] [macro definitions] [targets]

  Unix系统下标志位flags选项及其含义为:
  -f file

  指定file文件为描述文件,如果file参数为"-"符,那么描述文件指向标准输入。如果没有"-f"参数,则系统将默认当前目录下名为makefile或者名为Makefile的文件为描述文件。在Linux中, GNU make 工具在当前工作目录中按照GNUmakefile、makefile、Makefile的顺序搜索 makefile文件。

  -i
  忽略命令执行返回的出错信息。

  -s
  沉默模式,在执行之前不输出相应的命令行信息。

  -r
  禁止使用build-in规则。

  -n
  非执行模式,输出所有执行命令,但并不执行。

  -t
  更新目标文件。

  -q
  make操作将根据目标文件是否已经更新返回"0"或非"0"的状态信息。

  -p
  输出所有宏定义和目标文件描述。

  -d
  Debug模式,输出有关文件和检测时间的详细信息。

  Linux下make标志位的常用选项与Unix系统中稍有不同,下面我们只列出了不同部分:

  -c dir
  在读取 makefile 之前改变到指定的目录dir。

  -I dir
  当包含其他 makefile文件时,利用该选项指定搜索目录。

  -h
  help文挡,显示所有的make选项。

  -w
  在处理 makefile 之前和之后,都显示工作目录。

  通过命令行参数中的target ,可指定make要编译的目标,并且允许同时定义编译多个目标,操作时按照从左向右的顺序依次编译target选项中指定的目标文件。如果命令行中没有指定目标,则系统默认target指向描述文件中第一个目标文件。

  通常,makefile 中还定义有 clean 目标,可用来清除编译过程中的中间文件,例如:
  clean:
  rm -f *.o
  运行 make clean 时,将执行 rm -f *.o 命令,最终删除所有编译过程中产生的所有中间文件。

  隐含规则

  在make 工具中包含有一些内置的或隐含的规则,这些规则定义了如何从不同的依赖文件建立特定类型的目标。Unix系统通常支持一种基于文件扩展名即文件名后缀的隐含规则。这种后缀规则定义了如何将一个具有特定文件名后缀的文件(例如.c文件),转换成为具有另一种文件名后缀的文件(例如.o文件):
  .c:.o
  $(CC) $(CFLAGS) $(CPPFLAGS) -c -o $@ $<

  系统中默认的常用文件扩展名及其含义为:
  .o
  目标文件

  .c
  C源文件

  .f
  FORTRAN源文件

  .s
  汇编源文件

  .y
  Yacc-C源语法

  .l
  Lex源语法

  在早期的Unix系统系统中还支持Yacc-C源语法和Lex源语法。在编译过程中,系统会首先在makefile文件中寻找与目标文件相关的.C文件,如果还有与之相依赖的.y和.l文件,则首先将其转换为.c文件后再编译生成相应的.o文件;如??挥杏肽勘晗喙氐?.c文件而只有相关的.y文件,则系统将直接编译.y文件。

  而GNU make 除了支持后缀规则外还支持另一种类型的隐含规则--模式规则。这种规则更加通用,因为可以利用模式规则定义更加复杂的依赖性规则。模式规则看起来非常类似于正则规则,但在目标名称的前面多了一个 % 号,同时可用来定义目标和依赖文件之间的关系,例如下面的模式规则定义了如何将任意一个 file.c 文件转换为 file.o 文件:
  %.c:%.o
  $(CC) $(CFLAGS) $(CPPFLAGS) -c -o $@ $<
  #EXAMPLE#

  下面将给出一个较为全面的示例来对makefile文件和make命令的执行进行进一步的说明,其中make命令不仅涉及到了C源文件还包括了Yacc语法。本例选自"Unix Programmer's Manual 7th Edition, Volume 2A" Page 283-284

  下面是描述文件的具体内容:
  #Description file for the Make command
  #Send to print
  P=und -3 | opr -r2
  #The source files that are needed by object files
  FILES= Makefile version.c defs main.c donamc.c misc.c file.c
  dosys.c gram.y lex.c gcos.c
  #The definitions of object files
  OBJECTS= vesion.o main.o donamc.o misc.o file.o dosys.o gram.o
  LIBES= -LS
  LINT= lnit -p
  CFLAGS= -O
  make: $(OBJECTS)
  cc $(CFLAGS) $(OBJECTS) $(LIBES) -o make
  size make
  $(OBJECTS): defs
  gram.o: lex.c
  cleanup:
  -rm *.o gram.c
  install:
  @size make /usr/bin/make
  cp make /usr/bin/make ; rm make
  #print recently changed files
  print: $(FILES)
  pr $? | $P
  touch print
  test:
  make -dp | grep -v TIME>;1zap
  /usr/bin/make -dp | grep -v TIME>;2zap
  diff 1zap 2zap
  rm 1zap 2zap
  lint: dosys.c donamc.c file.c main.c misc.c version.c gram.c
  $(LINT) dosys.c donamc.c file.c main.c misc.c version.c
  gram.c
  rm gram.c
  arch:
  ar uv /sys/source/s2/make.a $(FILES)

  通常在描述文件中应象上面一样定义要求输出将要执行的命令。在执行了make命令之后,输出结果为:
  $ make
  cc -c version.c
  cc -c main.c
  cc -c donamc.c
  cc -c misc.c
  cc -c file.c
  cc -c dosys.c
  yacc gram.y
  mv y.tab.c gram.c
  cc -c gram.c
  cc version.o main.o donamc.o misc.o file.o dosys.o gram.o
  -LS -o make
  13188+3348+3044=19580b=046174b

  最后的数字信息是执行"@size make"命令的输出结果。之所以只有输出结果而没有相应的命令行,是因为"@size make"命令以"@"起始,这个符号禁止打印输出它所在的命令行。

  描述文件中的最后几条命令行在维护编译信息方面非常有用。其中"print"命令行的作用是打印输出在执行过上次"make print"命令后所有改动过的文件名称。系统使用一个名为print的0字节文件来确定执行print命令的具体时间,而宏$?则指向那些在print文件改动过之后进行修改的文件的文件名。如果想要指定执行print命令后,将输出结果送入某个指定的文件,那么就可修改P的宏定义:
  make print "= cat>;zap"
   
    掌握了make工具,方能真正享受到Linux自由软件世界的无穷乐趣。


    
最新技术文章:
▪linux系统中的列出敏感用户的脚本代码
▪a10 config backup for aXAPI
▪一键备份gitolite服务器的Shell脚本
▪nagios 分发文件实现代码
▪阿里云云服务器Linux系统更新yum源Shell脚本
▪一个监控LINUX目录和文件变化的Shell脚本分享
▪Linux下实现SSH免密码登录和实现秘钥的管理、...
▪Shell正则表达式之grep、sed、awk实操笔记
▪3个备份系统文件并邮件发送的Shell脚本分享
▪CentOS 6.3下给PHP添加mssql扩展模块教程
▪监控网站是否可以正常打开的Shell脚本分享
▪shell脚本编程之if语句学习笔记
▪shell脚本编程之循环语句学习笔记
▪shell脚本编程之case语句学习笔记
▪Shell脚本实现的阳历转农历代码分享
▪Shell脚本实现复制文件到多台服务器的代码分...
▪Shell脚本实现批量下载网络图片代码分享
▪Shell脚本实现检测文件是否被修改过代码分享
▪Shell脚本数组用法小结
▪Shell脚本批量重命名文件后缀的3种实现
▪C语言实现的ls命令源码分享
▪Linux下查找后门程序 CentOS 查后门程序的shell脚...
▪Shell 函数参数
▪linux shell 自定义函数方法(定义、返回值、变...
▪Shell实现判断进程是否存在并重新启动脚本分...
▪Shell脚本break和continue命令简明教程
▪Shell脚本函数定义和函数参数
▪让代码整洁、过程清晰的BASH Shell编程技巧
▪shell常用重定向实例讲解
▪awk中RS、ORS、FS、OFS的区别和联系小结
 


站内导航:


特别声明:169IT网站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及时告知,本站将立即删除!

©2012-2021,,E-mail:www_#163.com(请将#改为@)

浙ICP备11055608号-3